假冒多、區分難、認證亂,消費風險高,影響我國有機農業發展。
  在貴州省貴陽市鹽務街的一家大型超市糧油區,促銷員告訴記者:“標簽上標有‘有機’字樣的,就是有機產品。”在江西南昌一家大型超市裡,一款被銷售人員稱為有機農產品的百合粉,包裝上印有某地有機食品行業協會監製標識,取代了本應有的國家有機產品標誌。
  記者發現,網上打著有機食品的產品不少,但能夠提供驗證證明的寥寥。在某知名電商網站上,記者輸入“有機農產品”幾個字,出現2000多個結果;隨機打開一些產品頁面,能夠提供有效有機認證證明的很少。
  一家生產有機大米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,市場上“有機”產品不少在炒概念,抬高價格。
  消費者的認知也影響著有機農產品市場的發展。多數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評價都以外觀、口感為標準,缺乏鑒別知識。一些消費者表示,由於無法斷定真偽,擔心“花了冤枉錢”而放棄購買。
  目前國內有機食品認證也存在重認證、輕監管的現象,對認證機構的認證服務和結果缺少必要的評估和管理,造成有機認證機構執法不嚴和收費不合理現象。
  江西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副主任萬文根告訴記者,目前全國20多家機構有認證資格,不同機構在認證過程中對標準的執行有寬有嚴。此外,認證機構更多的是對認證過程負責,生產過程中的監管由於“多龍治水”,難免出現部分經過認證的有機農產品不達標的現象。
  記者瞭解到,對同一個有機產品項目,不同認證機構收費標準不一:上規模的認證機構投入力量較大,要求嚴格,收費也相對較高,可達兩三萬元。而不規範的認證機構基於生存壓力,幾千元錢就可以搞定,“認證”變成了“賣證”。
  “2012年國家對有機產品認證市場進行整頓,淘汰了幾家不規範的認證機構。但基於生存壓力,不排除仍有機構存在劣質認證。”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主任王華飛說,國家雖有統一的有機產品標準,但標準尺度由人掌握,最後的認證結果也會不同。
  針對有機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,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認為,必須通過統一的嚴格標準,對進入市場的有機農產品加強監管,以培育市場信心,擴大市場需求;同時使有機農業能夠規模生產、降低成本,實現良性發展。
 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季建議,要規範有機產品認證市場,加強國家認監委等相關部門對認證機構的監管;採取市場退出機制,強化認證機構的權威性;通過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,降低認證的成本和費用。(新華社電)
  (原標題:假冒多、區分難、認證亂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t07ctre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